Thursday, October 17, 2013

文化衝擊:廉價或是免費

在克拉科夫發生了一個小插曲。
從進入歐洲後,我最不能習慣跟理解的,就是他們買巴士、地鐵車票的方式。這裡買車票似乎都是自發式的,車上沒有查票、地鐵沒有閘門讓你刷卡進出。每個地方買票的方式都有些不同,像是在布拉格,除非你買長期的車票,不然就要跟街上的小攤販買一次性的車票。這實在有點弔詭,如果匆匆地跳上車,卻發現身上沒有車票時,就只能坐霸王車了。還好現在布拉格已經有讓你用手機簡訊買票的機制,傳簡訊到指定號碼後得到回傳,就等於你有成功買票。在華沙,則是各個公車站跟地鐵都有販售車票機;這樣是比只能跟攤販買人性化許多,也省得周末攤販都沒開的窘境。不過機器只有大一點的站才有,小的站就自求多福。在克拉科夫沒有地鐵,公車則是只有在第二節車廂才有販售機。
其實這樣的機制下,坐霸王車的人並不算少數。也因此才有不定性的便服查票員,裝作是乘客上車後,再開始查票。通常被查到就是約數十倍的罰金,每個城市都不一定。在不羈的捷克,比較常聽到他們逃票的有趣方式,像是跑給查票的追、裝癲癇發作、裝鄉下來的不懂規則等等,甚至聽說他們有一個論壇,專門討論怎麼逃票。Daniel說,布拉格地鐵曾實施過一陣子的閘門進出管制,但浪子性格的捷克人反倒更不爽這樣的規定,不買票就是不買票,等被查票就乾脆地掏出罰金。Daniel說,其實這些設置閘門的工程、賣票的公司,不管是政客或財團都是靠著這之中得舞弊收賄賺錢。也難怪捷克人這麼的反彈,而這樣的制度也只實施了一陣子,就回復沒有閘門的日子。不過我大部分的朋友們,都是持著「使用者付費」的觀念,覺得有用到公共設施,買票是應該的。
在歐洲坐大眾運輸時,我也坐過霸王車,不過當遇上查票時,剛好都是有買票的時候,也算是幸運。只有剛到克拉科夫的第一天晚上,匆匆跳上公車後,才發現賣票的機器只有在第二車廂。我發誓我真的正盤算著下個站就下車換上第二車廂買票,卻很不巧在這時碰上查票人員。
他們一開始態度十分強硬,不管我怎麼解釋說因為才第一天抵達,並不知道只有第二車廂可買票等等,他們還是拿著我的護照請我下車,要我到提款機領錢(因為現金不夠)。不過或許是我跟他們盧太久,講到最後,他們對看了幾眼,只收了一半的罰金(大約是700800NT),也沒有給我收據。雖然搞得又煩又累,但也不算是甚麼多嚴重的損失就是了。

其實在經歷了這樣的自發性購買車票機制後,我也思考過這在台灣、或是亞洲實行的可能。但不管怎麼想,都依然覺得這樣的機制似乎是天方夜譚。當2013年初到美國參加研討會時,看到超商裡整排不需要收銀員、顧客自己結帳的收銀機器時,我就覺得非常不可思議。不管是自發購票或是自主收銀機,若是在亞洲,必定有更高比例的人會想盡辦法佔小便宜、少花銀兩。自然,我不能說在歐美就沒有這樣想法的人;在波蘭和捷克就常常看到便衣查票員在公車站開罰單。但是至少在我的朋友間,他們普遍的想法都是「使用者付費」:既然他們使用了這些公共設施,那麼花錢是應該的,也是為了公共設施能夠持續運作。
但是在亞洲,我普遍感受到的,是對於近利的追求。或許是日常生活所需普遍便宜,相較於歐美的高價位,省一點錢便能買到價值相對高的東西;也或許是習慣於「公共建設是應該的」這個概念,在使用公共設施時因此有「付錢的是傻蛋」這樣的心態。我在這裡無法深加詳究。不過過度重視近利的結果,就如同老祖先的智慧:「遠視近利」,只看眼前的好處,往往會錯過未來更大的利益。
上個月在公視看了個紀錄片《廉價年代》,闡述了現今資本主義社會追求著便宜成本、便宜人工、便宜產品的這個惡性循環。它的概念是,如果人們僅一昧追求著便宜,窮人只會更窮、富人更富。廠商雖然把產品賣得很便宜,但他也是需要賺錢的;可想而之,他自然是要用更便宜、便宜到不可思議的價錢,到第三世界雇請工人和搜刮原料。當第一世界的窮人因為沒錢,而選擇了便宜的商品時,也等於認可了廠商在第三世界建廠這件事,拉低了廠商能夠在本國建廠、僱工的可能性。但是在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下,早就已經沒有廠商願意在第一世界建工廠;而窮人依舊沒有選擇地只買得起便宜的商品。

公視 主題之夜《廉價年代》

在這個紀錄片中,「未來更大的利益」指得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權保障,指得是整個地球的環境永續性,但是對於每天都要擔心無法溫飽的人來說,這些煩惱離他們十萬八千里遠,根本不切實際。這也成為兩難的問題:究竟是該選擇便宜但品質粗糙、由第三世界國家的超廉價勞工製作的商品呢,還是較貴但在本地生產、經製造者保證的商品呢。這之中還有許多雖然由廉價勞工製作,但是加上一個品牌商標後就身價翻百倍、賣得是品牌名稱的名牌商品。
身在算是富裕的台灣,不管是輕工業重工業,還是農業林業牧業,這樣的彈丸小島上,其實擁有得包羅萬象。既然擁有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和資源,是不是該放下手上Made in ChinaMade in Bangladesh的製品與衣服,在能力所及處,盡力支持一下在地生產,或是來源及生產者清楚的產品?稍微轉個念頭,或許就能改變世界。

《China Blue 中國正藍》預告
第一個震撼我對於世界經濟、資本主義想像的紀錄片

No comments: